浙江省杭州市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,坚持以群众需求为中心,连片谋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。通过广泛征求居民意见、整合多方服务力量,充分利用社区空间,丰富社区服务供给,努力提升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。
这样的口袋公园在小区里还有好几处,都是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再利用。这样的改造成果,也是杭州老旧小区改造的缩影,自2019年启动老旧小区改造提升以来,杭州累计新增养老托育、文化活动等公共服务场地约13.5万平方米,其中新增养老服务及托幼场所75处、2.9万平方米,健身活动场地及设施约13.7万平方米,新增口袋公园627处,新增健身步道40公里,加装电梯1257部。
有效利用空间
“南苑小区建造年份早,部分设施老旧,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。”徐强介绍,在改造前,街道广泛征求居民意见,希望有针对性地改造,让有限空间得到最大化利用。
2019年11月,街道将社区科普馆改造成社区老年食堂就餐点,在街道纪工委全过程监督下,委托第三方餐饮企业运营管理,每餐只需5元,一荤两素一汤每天不重样。不仅如此,还将小区公园和活动室打造成民生综合体,加入了日间照料、托幼托管等功能。而过去的一些垃圾投放点或者杂物堆,通过移除并改造,安装了活动式隔离栏,请设计团队打造成口袋公园或儿童乐园,既打通小区微循环,又为孩子提供了娱乐场所。
小区资源共享
“连个休闲场所都没有”“停车太难了,外面进不来,里面出不去”……在过去,临平区东湖街道海珀社区党支部书记蒋建伟接到过不少投诉和埋怨,让他和社区干部感到抱歉又无奈。
“由于前期规划阶段缺少前瞻性,再加上设计不合理,导致社区供需矛盾逐渐凸显。”蒋建伟说,其实同样的问题,周边几个社区也有,“我们了解到,小林社区虽有万宝城商业综合体,但缺少托育养老场所,映荷社区有菜场,但缺少公共活动区域,我们有托育中心和休闲绿道,但缺少配套服务空间,如果社区能共享利用,刚好可以补足短板。”
如今,海珀社区的托育中心成了社区居民带娃的首选场所,小林社区拿出2100平方米空间建成3个社区共用的“邻里中心”,映荷社区的老年食堂为周边老年人提供了餐食保障……
走进小林社区的邻里中心,72岁的吴仙娥正在剪毛衫线头,“社区帮忙找的零活,和老姐妹在一起聊天干活,还能赚点零花钱,蛮好。”到了饭点,吴仙娥又相约几位老人,来到位于映荷社区的老年食堂吃顿饭,一荤两素只需8元,实惠又好吃。
保护历史风貌
打开微信小程序,搜索“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”,家住拱墅区拱宸桥街道的居民潘素华,在线上预约了家附近“桥下空间”艺术空间的一场展览,这样的文艺活动,让她退休后的生活也过得丰富多彩。
但桥西社区本就面积有限,再加上历史保护等因素制约,想要拿出大片面积打造文化空间简直难上加难。一筹莫展之际,横跨大运河的登云桥进入了社区的视线。
桥下空间行不行?怀着忐忑的心情,街道和社区展开了探索和论证,在与杭州市城管局开展多轮沟通后,最终将用于仓储功能的1500多平方米和引桥两侧的500平方米空间彻底打开,授权给街道免费使用,让居民游客多了一个休憩参观的小广场。
根据计划,“十四五”期间杭州计划开工改造老旧小区不少于1000个。“我们将坚持以群众需求为中心,连片谋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,共享区域内的公共空间和配套服务,推进老旧小区改造。”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严岗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