形成保护更新的“扬州样板”
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,是流动的文化,要统筹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。扬州市作为中国古运河的原点城市,近年来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文明建设融合起来,通过整治改造,让古老运河换新颜,也为百姓小康生活打好生态底色。
三大区域彰显古城魅力
明清历史城区范围为5.09平方公里明清历史城区,重点打造“盐商文化+精致传统生活区”。该区域将严格保护利用明清历史城区丰富的盐业、漕运等历史文化遗存,深入挖掘盐商文化内涵,通过非遗传承与活化、推进文创产业发展等形式,展示盐商文化底蕴。依托古城特有的格局和风貌,稳步推进环境风貌整治,提高治理服务能级,营造自在惬意、“最扬州”的品质生活。
古城联动协调区范围主要是18.25平方公里古城内除明清历史城区和古城遗址核心区外的其他区域,重点打造“区域联动+文旅功能拓展区”。该区域将提升住区环境,完善社区服务设施,增加旅游配套和商业服务设施,补齐明清历史城区、古城遗址核心区配套功能不足。导入文化元素,加快北护城河沿线功能升级转换,推动486非遗集聚区改造提升。
为了将《方案》落到实处,扬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分年度、有计划地推进127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项目,完成80条老街巷整治工作。
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,主动邀请专家参与,建立专家库;鼓励居民积极参与,自觉接受群众监督,让每一项方案设计、每一个更新项目、每一条政策落地都充满温度。不断放大“老字号”“非遗+文创”“引游+兴商”作用,推动实施传统建筑活化利用、名店老字号振兴等古城业态优化提升工程,加快推进古建老宅的保护性修缮和合理利用,大力提升名店老字号的旅游、经济功能。
据相关负责人介绍,扬州市将抓好如下工作:强化历史性,把古城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精细研究,坚持全时域、全地域、全要素保护,努力保护好古城的空间格局和自然风貌。突出时代性,筹划建立传统营造技艺数据库、城建口述史数字史料馆等专业数据库,提高“数字古城”建设水平。